智慧農業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通過對農業生產、資源環境等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的管理,實現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可視化、可控化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1]。通常需要結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對農業生產各方面的監控和高效分析,實現農業生產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與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該文介紹了智慧農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關發展建議。
1 智慧農業的作用 1.1 農業生產智能化 借助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智慧農業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管理,強化數據的共享和分析,提高農業生產的精準性和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2]。智慧農業技術主要運用在下列3個板塊。 1.1.1數據采集和監測 通過對養殖種植環境、動植物健康狀況以及生長階段等數據的實時采集和全程監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比如利用人工智能視頻分析和云計算等技術采集和監測動物生長階段、進食量、糞便堆積量、行為學變化等數據,通過各類傳感器測定種植環境、土壤肥力、氣象數據等數據。這種數據收集方式相對于傳統人工觀測更迅速、更便捷、更全面,是后續進行科學分析并作出決策的基礎。 1.1.2遠程管理和控制 遠程控制設備自動化作業,降低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人力成本,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農業中的防疫難題。比如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自動化喂食、清糞等,通過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技術,實現對農田的精準施肥和噴藥,均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精準性和效益。 1.1.3數據分析和預警 通過云端系統分析數據,系統除了可自動作出一般性的決策,還可以及時對異常情況及時作出預警,畜牧上,可以監控動物行為,發現母豬壓住了仔豬,系統可及時向飼養員客戶端推送預警信息;種植上,通過分析對象數據、土壤數據、作物數據等,可以預測病蟲害發生概率,實現了對疫病及異常情況的早期監測與預警,降低了疫病或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2 賦能農村金融和農村產業 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智慧農業可分析預測農村地區的金融市場和需求,實現金融服務的數字化、在線化和智能化,提高效率和精準度,增加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同時,減少了中間環節和成本,農村的居民和小微企業得到了實惠,也提高了金融服務的競爭力。此外,鄉村智慧農業建設可以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發展出農產品電商平臺、農業保險平臺等,為農民提供更多的銷售渠道和保障,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和就業機會,推動了農村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智慧農業面臨的挑戰 2.1 農民信息科技接受能力亟待提升 建設鄉村智慧農業需要配套高質量數字化教育體系。個別地區數字化教育滯后,同時農民習慣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無法理解智慧農業含義與操作方式,產生抵觸心理,嚴重影響了鄉村智慧農業建設的推進。 2.2 基礎硬件設施有待完善 智慧農業相對傳統農業更需要覆蓋面廣、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基礎硬件設施,但部分地區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導致數字化應用難以普及和推廣。比如一些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網絡信號不穩定,或者電力供應不穩定,導致數字化設備損壞或無法正常工作,這都影響了鄉村智慧農業建設的推進和實施效果。此外,鄉村智慧農業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的電腦、智能手機等數字化設備,但是一些地區這些設備普及率不高,導致智慧農業的推廣受到限制。 2.3 各方面制度保障需繼續跟進 鄉村智慧農業需要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管理體制來保障其正常運行和發展,尤其是需要統一的標準體系來保障信息互聯互通和信息化建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但目前鄉村智慧農業的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如現有信息安全保障機制存在一定的信息泄露和安全風險,企業和農民的信息安全和隱私權益不能得到完全保證,影響了鄉村智慧農業建設的質量和效果。此外,鄉村智慧農業建設需要健全的產業支持政策,但一些地區尚未配套,影響了數字產業鏈的構建和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 2.4 智慧農業相關人才短缺 鄉村智慧農業建設需要涉及信息技術、金融、農業在內的多個領域專業人才的運營團隊來推動其發展和應用,但農村這些人才相對匱乏。不多的信息化人才則能力單一,缺乏能夠熟練運用多種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一專多能”型人才和既具備信息技術知識又了解農村市場的綜合型信息化人才,尤其是既能夠開發應用軟件又能夠服務于農村市場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更是短缺。此外,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待遇等方面競爭力不足,導致許多人才在農村發展起來后更容易離開農村或者轉行,從而影響了鄉村智慧農業建設的推進和實施效果。 2.5 智慧農業使用不充分導致的信息不對稱 鄉村智慧農業建設雖能夠提高農村的信息化和數字化水平,但由于渠道多樣化不足、信息上傳不及時、系統使用難度大、信息失真等問題而出現了信息不對稱。這種不對稱出現在農民和生產資料供應商,農民和消費者,農民和技術提供者,農民和政府監管部門,以及農業生產環節和管理環節之間。這種信息不對稱導致各主體自行其是,市場無法有效配置資源,嚴重影響了生產者的正確決策、融資能力和經營效益,出現市場失靈。 3 建設鄉村智慧農業發展建議 解決這些挑戰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民共同發力,首先是要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民的信息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并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撐。同時,企業也應該積極參與鄉村智慧農業建設,推動數字技術在農業、旅游、教育等領域的應用,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3]。 3.1 提升農民信息化素養 政府應建立面向農民的全方位智慧農業推廣學習機制,如在村委會、村莊廣場等公共場所設置數智慧農業展示區,向農民介紹智慧農業相關應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同時促進家庭農場等有強烈示范帶動效應的農業主體第一批享受農業電商平臺、農業物聯網、農業云計算等智慧農業的優質服務,帶動農民對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使用率和認可度。 3.2 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降本增效 要繼續加強農村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如光纖網絡、移動通信基站、變電站等,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可以通過引入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制定合理的運營維護成本控制計劃,優化人員配置和資源利用等方式,來降低數字化應用的運維成本,提高鄉村智慧農業建設的效益[4]。 3.3 多管齊下強化政策支撐 政府應為鄉村智慧農業建設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降低鄉村智慧農業建設的門檻和成本。首先要加大對智慧農業的財政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積極投入智慧農業建設。其次引導金融機構為智慧農業企業提供優惠貸款。最后可以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加大對智慧農業用地的支持保障力度。此外,還應該加強對數字化應用的監管,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農民的合法權益。 3.4 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 要加大對智慧農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為智慧農業企業提供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支持。首先是要應該加強對本土優秀青年農民的培訓和教育,提高他們對智慧農業相關知識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為智慧農業一線供應一批應用型人才。 人才引進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機制,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人才參與到鄉村智慧農業建設中來。還應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農村開展人才培養尤其是新農科“智慧農業”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工作,共同推動鄉村智慧農業建設的發展。 3.5 強化數據共享標準化 為了提升智慧農業技術的有效使用,必須建立一個數據共享標準化平臺,推進農業數據的采集和利用。將不同部門和不同領域的數據,統一采集、存儲、處理、共享的標準,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確保數據的一致性、準確性和可靠性;采取加密、權限控制等措施,建立數據安全保障機制,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明確數據的所有權、管理責任和使用規則,建立數據治理機制,確保數據合規性;對數據進行分類、分級和歸檔再開展數據開發與利用,為后續數據共享和利用提供參考和依據[5]。 4 結語 鄉村智慧農業是一個新興事物,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引擎之一。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強技術研發和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同時,還需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推動鄉村智慧農業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 參考文獻: [1]溫濤, 陳一明. 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實踐模式,現實障礙與突破路徑[J]. 農業經濟問題, 2020(7):12. [2]趙春江. 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2021, 42(6):7. [3]胡亞蘭, 張榮. 中國智慧農業的運營模式問題與戰略對策[J]. 經濟體制改革, 2017(4):7. [4]張在一, 毛學峰. "互聯網+"重塑中國農業:表征,機制與本質[J]. 改革, 2020(7):11. [5]蔣璐聞,梅燕.典型發達國家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18,212(5):158-164. 作者單位:重慶市榮昌區清升鎮人民政府
2025-05-22
2024-10-14
2024-09-25
2024-09-13
2024-09-04
2024-08-28
2024-08-27
2024-08-21
2024-08-14
2024-08-13
2024-08-12
2024-07-22
2024-06-28
2024-06-28
2024-05-21
2024-05-21
2024-05-21
2024-05-20
2024-05-20
2024-05-15
行業資訊